每一种文明在远古时代都存在着“生殖崇拜”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种崇拜会逐渐体现为对“催情”“壮阳”的追逐。从现代医学里,增加性欲、增强性能力和提高生殖能力是相差迥异的三个范畴。不过在传统医学或者文化里,人们对往往不对它们加以区分。
在中国的传统医学里有许多此类秘方,文化中根深蒂固的“祖宗崇拜”情结使得它们到今天还颇具号召力。有趣的是,在西方也曾经有许多类似的“催情食品”,而且许多“催情依据”还跟中国的不谋而合。
欧洲传统医学大师盖伦对“壮阳催情”之类的食品做过系统论述。他认为,如果一种食物“热”“湿”“胀气”,那么就具有催情功效。对于什么是“湿”“热”“胀气”,就象中国的“典籍”一样,需要后人去揣摩。不过根据这种理论,辣椒就可以催情壮阳,大概是能够发“热”的原因。而其他的蔬菜,比如胡萝卜、芦笋、茴香、芥末、荨麻,甚至豌豆,都被当作过壮阳食物。
“以形补形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。西方的传统催情理论中也有这种理念的存在。西方传统壮阳食品大概首推牡蛎,其核心就在于形状与女性生殖器的相似。而一种叫做“曼德拉”的植物的根,因为象女性的大腿,也被赋予了“治疗女性不育”的能力。胡萝卜、洋葱、鳄梨等待,也因为各项某一种与性有关的器官而成为了催情食品。
“取类比象”的思路也产生了一些催情食品。石榴因为籽多,在中国经常被寓意“多子”而出现在画中,而西方则直接把它归类于“治疗不孕”的食品。更有趣的是无花果,按照中国文字理解,应该是“危险”的,不过西方人也因为它蕴藏了很多的籽而给了它石榴的礼遇。
这种思路还导致了麻雀躺着中枪。希腊神话中有个爱神叫做阿芙罗狄蒂,可能中国人更熟悉的是她在罗马神话中的名字维纳斯。这位女神手里捧着麻雀,所以古代欧洲人就认为麻雀具有催情的作用。吃麻雀,尤其是麻雀脑,也就成为了一种时尚。如果照搬这种思路的话,中国的送子观音成天拿着个插着柳枝的花瓶,那么柳枝泡水也就应该成为治疗不孕的秘方了。
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比较粗浅的时代,会认为些不寻常地方生长的、长相奇特的、稀有的东西具有特别的功效。这个理论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,那就是一个在一个地方稀有的东西,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泛滥成灾。比如土豆和红薯直到16世纪才出现在欧洲,自然是“罕见”“奇特”的。加上它们的形状,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了“壮阳食物”。而胡萝卜与芦笋,走进欧洲的时间大致在16到18世纪。它们成为壮阳食品,除了前面所说的“产生胀气”——食物中膳食纤维的作用,跟牛奶的乳糖不耐受类似——“远来的食物能壮阳”的理念也功不可没。
古代欧洲还有种重要的催情食物是蜂蜜,具体的“理论依据”不清楚。他们在新婚的一个月里,会喝蜂蜜酒来催情。效果如何不清楚,但是“蜜月”的说法由此而来。
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,其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“化学物质”。有一些化学物质或许真的能够有刺激性欲或者增强性能力的作用。但是,传统的那些“催情食品”,往往都来自于不靠谱的理论。实际上是否有效,并没有可靠的实验去验证,“功效”主要来源于传说与“相信”。现代科学的进展,使得人们对于性能力、性欲以及受孕的了解更加深入,于是也就有许多爱好者拿现在科学的认识去解释这些“传统催情食物”。比如一氧化氮的作用导致了万艾可的出现,就有人去论证某种传统催情食品中含有一氧化氮。因为牡蛎中含有较多的锌,就有人去探讨锌与性欲性能力的关系。这些“先射击后画靶”的研究,有时候也会得到一些“看起来有理”的解释,不过真要深究起来,往往还是不靠谱的。
欧洲传统的催情食品中,仅次于牡蛎的大概是西班牙斑螯。它的有效成分是斑螯素,来自于一种水泡甲虫。这种物质可以刺激生殖器膜,从而产生“壮阳”的感觉。目前的网络上,还有这种“纯天然催情药”的推销。不过,虽然它的确是“纯天然”,但跟“无毒副作用”完全不搭边。吃多了,它会导致肾衰竭以及胃肠道出血。如果因为它而受害,那才真的是“风流死了”。
不过,“壮阳”“催情”这一类的功效,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成分。如果完全是安慰剂效应,那么顶多就是浪费了一些钱。如果考虑到“安慰剂效应”也是效应,甚至不能算浪费得很冤枉。只是,有很多宣称“纯天然无副作用”的此类产品,为了“有效”会偷偷加入药物成分,那么就比较危险了。